Из-за периодической блокировки нашего сайта РКН сервисами, просим во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резервным адресом:
Загрузить через dTub.ru Загрузить через ClipSaver.ru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佛陀涅槃四問答與末法修行指南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,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.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:
Роботам не доступно скачивание файлов. Если вы считаете что это ошибочное сообщение - попробуйте зайти на сайт через браузер google chrome или mozilla firefox. Если сообщение не исчезает - напишите о проблеме в обратную связь. Спасибо.
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
загрузились
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
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,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
страницы.
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savevideohd.ru
🙏《放下執念 聆聽真諦》🙏 心空諸見息 耳徹妙音來 一念澄潭底 蓮花靜處開 🙏高峯念佛堂🙏地址 : 香港九龍旺角道2A琪恆中心8樓全層 聯絡電話: 852 35650340🙏 • 佛陀涅槃四問答與末法修行指南 蓮台初啟梵音清 如是我聞遺教明 四念住心觀濁世 三皈戒體護修行 無常心浪隨波轉 有漏身雲逐業生 六字洪名消萬劫 金池化佛自來迎 第一句『如是我聞』,這是通序裡頭,每一部經前面都有這四個字。「諸經皆置此四字於經首,蓋遵世尊之遺教」。這個經文一開頭這四個字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底下又說,「世尊將般涅槃」,釋迦牟尼佛將圓寂的時候。「阿難悲不能勝」,阿難尊者很悲傷,雖然證了初果,情執還是很深。阿泥樓陀教阿難,《彌陀經》上的阿[少/兔]樓馱。「徒悲何益」,佛要滅度了,他老人家離開我們,悲傷有什麼好處,有什麼利益?你趕快要去向佛問四樁事情。這四樁事情他只提了這一樁。《涅槃經》裡面,當時的狀況記載得很清楚。阿泥樓陀教阿難尊者,因為阿難已經想不出來了,他說佛滅度之後,有四樁大事要佛親口咐囑。 第一個,佛在世我們大家依佛為師,依佛而住,佛在哪裡,都跟在一起,現在佛不在了,我們依誰?就是在佛家講依止哪一個人住?有沒有人代表佛的?佛的回答,沒有咐囑任何一個人,「依四念處住」。依四念處住,就跟依佛而住沒有兩樣。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分,四念處。四念處第一個,佛教我們「觀身不淨」,你要常常想到,這個身體不是乾淨的東西,不要留戀這個身體,不要常常為這個身體生煩惱、為這個身體造業障,那你就錯了,身是假的。佛法裡面常講「借假修真」,我們用這個假身體修行,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個重要,它是個工具,你要好好的去利用它,不要利用它造業,要利用它修行,這就對了。不知道修行,那肯定就造業!造業的果報,造的是善業,三善道去消業,三善道、三惡道都是消業障的,業障有善惡,造不善業的,到三惡道去消業,你看都是消業,平等的。為什麼?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業障,善業惡業都沒有。惡業不好,善業也不好!這個要覺悟,只要造業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在六道輪迴裡面肯定你在惡道的時間長,你在善道的時間短,這是事實,我們不能不警覺。為什麼?與生俱來的煩惱,善惡都是煩惱,這個要知道,都是煩惱。這裡面善少惡多,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,把煩惱、把這些業(業障)歸納為二十六類,不善的;善的,善的也歸納為十一個類。你看看這兩個相比,惡超過善一倍還多,惡有二十六,善只有十一,我們就能夠想像,人為什麼學好很難,學壞很容易,你就知道了。自性沒有善惡,它能現、能生,能現萬法,能生萬法。阿賴耶能變,阿賴耶裡面有善惡、有染淨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 再看看我們外面的環境,環境有聖人住世,環境善多惡少;沒有聖人住世,這個環境肯定是惡多善少。現在我們的社會確實是太明顯了,說明什麼?說明這個時代沒善人,不但我們住的這個地區沒善人,全世界都沒有。善人出現在世間,特別是大聖大賢、諸佛菩薩,人家真的慈悲。他為什麼不來?沒有眾生感,感應,所以他就不應。我們心裡天天想念著佛菩薩來,他來不來?他不來。我們的感,他為什麼不應?我們的感不是真心,所以他就不來,真心他就來了。我們求佛菩薩第一個目標什麼?怎樣保佑我,保佑我升官發財,所以他就不來了。如果你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,不是保佑我,世間的眾生太苦了,求佛菩薩來幫助這個世界救苦救難,他就來了。我們今天,你看這災難,全世界祈禱的人多少?他為誰祈禱?哪一個不為自己?也為眾生,為自己為主,眾生附帶的。這樣的心態你怎麼能感動佛菩薩?哪有這個道理!那要怎樣?完全沒有自己。完全沒有自己,這就不是平常人,過去總是有修學聖賢的基礎,阿賴耶識裡有強烈的種子,這一生遇到善緣,遇到善友來幫助他,他覺悟了,他明白了,這樣的人感就會有應。所以這個觀身不淨太重要。佛法的修學,要想入門,第一個放下身見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身不是我,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跟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衣服是我所有的,身體也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佛教我們依這個而住。 第二「觀受是苦」,受是什麼?受是享受。釋迦牟尼佛做到了,當年在世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全部的財產就三衣一缽,那是他全部財產,什麼都沒有。不像一般世間人執著身是我,要為這個身的享受,為眼耳鼻舌身還加個意,為六根的享受,造種種罪業。在享受的時候,好像是樂,那不是真樂,為什麼?樂過後就苦來了,樂會變成苦,哪裡是真的?我們冷靜觀察,無非是在造惡業。殺生吃肉,以為那是樂,殊不知你所吃的那都是有情眾生,那是生命。你殺牠,牠甘心情願被你殺嗎?佛在經上說,「人死為羊,羊死為人」,現在人吃羊,來生牠投胎做人,今天吃羊的這些人,死了以後投胎做羊,又被牠吃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如果你看到三世因果,你就知道了,因果通三世。人不是說這人身體死了就完了,哪有那麼容易?我們在講席,過去我常講,不能死,死了就不得了!這是真話。那不能死,怎樣才能做到不能死?念佛就不死。你要知道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去的,你得要搞清楚。你在臨終的時候,頭腦清楚,耳目聰明,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跟他走了,這身體不要了,丟了,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去的。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,誰能問得出來?所以《彌陀經》無問自說。而且任何一個人,只要你相信,三個條件,信願行,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這個法門到哪去找?無論造多少罪業都不怕,只要你念頭一轉,真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業障就消掉了。過去今生所欠眾生的那些命債、情債、錢財的債,到你成佛之後,他們在任何一道,你都看得清清楚楚。你不會違背你的本願,你一定去幫助他們,幫助他們覺悟,幫助他們念佛往生成佛。這就恩怨都報了!對那些冤家對頭以德報怨。所以要曉得,我們所受的真是苦!佛在經上講的三苦、八苦,這後面文裡面都會講到。 「觀心無常」,心就是你的妄心,真心你觀不到,這是真心迷了,這是妄心,妄心是無常。真的,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那就叫無常。它不是如如不動,妄念紛飛,前念滅後念起來,速度太快了。「觀法無我」,我是什麼?我是主宰的意思、自在的意思。你細心去觀,一切法裡頭都沒有主宰,都是隨緣,緣生緣滅,這裡頭沒有主宰、沒有自在。只有愈接近性德,才發現有主宰、有自在。所以佛法裡頭有,明心見性,常樂我淨這個四德就現前。那個我是真我,真樂。常,永恆不滅。樂,什麼苦都沒有了,離苦就是樂,真正主宰、自在出現了。後面是淨,淨是清淨。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,第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清淨心現前了,清淨法現前了,看一切法都清淨。這是第一個問的,我們依誰住?佛說「依四念處住」。 第二個問的是,佛在的時候,我們都以佛為老師,佛不在了,我們依誰為師?佛法確實有承傳的人,傳宗門的大迦葉尊者,傳教下的是阿難尊者。佛沒有說依迦葉、阿難為師,沒有,佛沒這麼講法。佛教我們,「以戒為師」,只要你能持戒,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。佛還常說「以苦為師」,為什麼?能吃苦就能持戒,不能吃苦,那個戒你持不了,你肯定破戒犯戒。所以以戒為師,得以苦來輔助你持戒,你淨戒成就,你才能得定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你才能成就。如果沒有戒,這個佛法就變成佛學。諸位要知道,有戒就是學佛,沒戒就是佛學。沒戒就沒定、就沒慧,是把佛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去研究,與我們的生活沒關係,那就錯了,那就把整個佛法變質了。 所以佛提出以苦為師,非常非常有道理,真能吃苦,真能忍辱,他才會有成就。一定戒律他成就了,戒律目標是什麼?戒律目標是清淨心。只有持戒你才能恢復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禪定。有一定深度的定功,智慧開了。 這個禪定,諸位要知道,我們一說到禪定,大家頭一個觀念就想到盤腿面壁,那叫參禪,那是禪宗初學的方法。你必須知道,禪定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禪定,修學禪定的方法不一樣,門道不一樣,叫法門!它不是修禪定,那就不是佛法;它要是修禪定,這就叫佛法。淨土宗,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修禪定?我們現在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,執持名號的方法修禪定。怎麼個修法?你先要懂得禪定是什麼意思,禪定兩個字怎麼講法,什麼叫禪?什麼叫定?外不著相叫禪,內不動心叫定,八萬四千法門全是修這個方法。我們才有一點執著,才有一點分別,阿彌陀佛!宗門祖師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禪定是覺,念頭才起,不管是善念是惡念,念頭一起就錯了。為什麼?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。念頭一起怎麼辦?歸到阿彌陀佛,統統落在阿彌陀佛上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也沒有了,你就明心見性。這是用這一個念頭把所有的念頭都打掉,淨宗是用這個方法,這叫會念佛。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明心見性,達到大徹大悟。 無論是哪個法門,淨宗不例外,最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話真的不是假的,方法不一樣,方向一樣,目標一樣。所以你沒有戒怎麼行?你不能吃苦,你就不能持戒;你不能持戒,你就不能得定;不能得定,怎麼能開慧?那麼你所求的這個,研究的是佛學,這世間法。我們不能不知道!一部《阿彌陀經》可以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。你在這個世間,你聰明、你好學,你把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研究透了,背得滾瓜爛熟,你沒有戒。沒有戒,說這一個字,你就要曉得,你沒有戒定慧。那就是李老師從前常說的,你在六道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你一點都沒辦法。不能小看老阿公、老太婆,不可以輕視他們,他們一部《彌陀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念個幾十年,臨命終時,站著往生,坐著往生,預知時至。那是什麼?戒定慧成就了,它管用!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,你還得搞六道輪迴。 諸位要知道,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,學佛有戒定慧,沒有戒定慧就是佛學,就不是學佛。搞佛學,那是知識,學佛是智慧,不一樣!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。智慧能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;知識解決問題,後面有一大堆的後遺症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阿[少/兔]樓馱叫阿難問這四個問題,這重要。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。我們要不重視這樁事情,那就完了。你在這個世間拿到佛法搞名聞利養,行,你可以得到。你說歐洲漢學系,拿著佛經去做論文,拿博士學位,沒問題,可以拿到博士學位,將來也可以是個名教授、漢學家。李老師講的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你沒有辦法往生成佛。 第三個問題,也是問得很好。我們現在這種現象很多,團體裡面有不守規矩的出家人,怎麼辦?佛在世的時候,佛會管他,佛會教訓他。那佛不在了,以後像這些人誰去教訓他?佛說了一個很好的方法,別理他,叫「默擯」,默擯就是不要理他,用這個方法。就是中國孔老夫子講的「敬而遠之」,不跟人結怨。我們在聖人教誨裡面聽到,我跟李老師十年,我看到他老人家做到了。他的團體裡也有不聽話的學生,陽奉陰違,那怎麼對他?我們看到老師真的是敬而遠之,見到他一定很尊敬,有禮貌,都很歡喜。遠是什麼?遠就是你隨便搞什麼絕不干涉你,對你不聞不問,你喜歡搞什麼就搞什麼。對的,正確的,他老人家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這非常重要,懂得對不善人敬而遠之。遠,不是故意有距離,不是的,見面還很親切,非常客氣,禮節樣樣周到。就是你搞什麼,不干涉你;我搞什麼,你也不干涉我,這不是很好相處嗎?大家都歡喜嗎?釋迦牟尼佛真有智慧,真有智慧,這就是講和諧,這才真正能做到和諧。要學著不要批評人,不要干涉人,自己做好樣子給人看,這個很重要。他看懂,有感受,很好;看不懂,沒關係,看久了,他就看懂了。一年、二年看不懂,十年、二十年也許他看懂了,這不定。所以柔和質直的態度重要!威儀有則,就是自己要把戒定慧做出來。第四個問題就是,大家知道,將來一定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、所教的,我們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傳給後世。那這個經文前面,第一句話要用什麼?世尊指導,用「如是我聞」。這是佛滅度的時候,阿難向釋迦牟尼佛問的四個問題。這是四個問題裡頭的第四個問題,「一切經首,當置如是我聞、佛在某方等六事」。如是我聞,佛在什麼時候,在什麼地點,與哪些人在一起,就是前面講的六樁事,就是六種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