Из-за периодической блокировки нашего сайта РКН сервисами, просим во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резервным адресом:
Загрузить через dTub.ru Загрузить через ycliper.com Загрузить через ClipSaver.ru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佟爱国老师: 如何冲破贪嗔痴及牵挂烦恼的难关?(重要)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,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.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:
Роботам не доступно скачивание файлов. Если вы считаете что это ошибочное сообщение - попробуйте зайти на сайт через браузер google chrome или mozilla firefox. Если сообщение не исчезает - напишите о проблеме в обратную связь. Спасибо.
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
загрузились
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
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,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
страницы.
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savevideohd.ru
我们这个净土法门,怎么样把它学好呢?我们仔细观察,这个净土法门这里主要有几点:你看,一个是把佛念好,一个是信愿要具足。这个信愿具足的标准是啥呢?就是我怎么样、我信愿到什么程度才算我够标准了呢?我告诉大家,是你能放得下,在你的内心世界里能放得下。放得下什么呢?放得下这世上的一切,放得下家亲眷属、放得下男女之间的情执、放得下自己的生命。你看,你果真对极乐世界想去的这种信愿力达到了这样放下的程度,你才算是够信愿的标准。大家想想,是不是有难度啊?其实这个是有难度的,是心里的难度,其实就在我们这个心里的一发心哪,一念发心。我们心里这一念发心特别强大了,我们就能做到了。我们心里这个力量稍一弱,你就被烦恼、欲望覆盖住了,这个心就发不出来了。你的信愿力如果不够的话,那你怎么往生呢?所以这个信愿力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 所以我们大家在学佛,学净土法门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自己内心里信愿的这个力量。善导大师说,「念佛不得怕死」,就是「往生不得怕死,怕死不得往生。」这是很重要的。我们要知道,我们学习佛法,它是超越生命的,但是我让大家放下,是心里的放下,不是让大家在表相上放下一切、放下生命、放下家亲眷属,不是这样的。是让大家心里放下,外面做事要随遇而安。 你看刘居士的姐姐,刘老菩萨,她看了《大经解》以后,她就得到两个字,大家想想哪两个字?「换心」。是不是?所以说,我们修学净土法门,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两点:一个是念佛,一个是换心。换啥心呢?把一个「信愿力不足的心」换成「信愿力特别足的心」,也就是「信真愿切的心」。把一个「内心里有很多牵挂放不下的心」换成「能够万缘放下的心」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得换这两种心呢?这两种心一换,我们再把佛念好,大家想想,这一生是不是往生的大事就成办了?但是这话说着容易,可是我们做起来,那可就有难度了。你看,说是放下,你看,大家这个内心里很难放下,总是被这些个牵挂、烦恼覆盖着。这很有难度,每个人都是这样。那我们怎么样冲破这一关呢?大家想不想冲破烦恼这一关呢? 我想稍微细一点教教大家这个方法,给大家开解一下。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耐力细细地听啊?这就涉及到比较深了,就说是当你不细心的时候,恐怕中间一打别的妄想,你就听不懂了,所以大家要集中精力来听,我详细地给大家解释一下。 我们大家都知道,我们在睡觉的时候,比如说在白天睡觉的时候,或者说晚上睡觉,早晨已经亮天了,当我们醒来的时候,比如说我们要侧身睡,是不是看到对面的墙啊?如果要是仰卧呢,是看到房上的顶棚。对不对?大家想一想,当自己刚一醒来的时候,是不是这个顶棚也好,或者墙也好,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?你看在这个时候,还没有想这是顶棚、这是墙,甚至这是墙上的画,是不是还没有想?就是在没想之前,也有那么一、二秒钟特别清楚。是不是?看得特别清楚,但是还没有想。对不对?然后紧接着就出现了:哎呦,这是我的家里,或者说,哎呦,这是在道场。是不是才明白这些呀?当你明白这些的时候,这是你有了分别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你有了分别了,「噢,这是在家里。或者说看看周围的窗户才知道,这是家里,或者这是道场。」你才有了分别。你看,在有这个分别之前,刚一睁眼的时候,是不是那会儿还没有去分别什么呀?就在那一刹那的时候,在那一、二秒钟的时候,我告诉大家,那就叫「视而不见」。就是你看到了,但是为啥叫「不见」呢?就是你内心里还没有起分别、没有起执著,这就是「视而不见」的境界。大家仔细分析,那种「视而不见」的境界,是不是像镜子一样啊?我们看那镜子,你拿过来,你看,你拿过一朵花,镜子里出现的是不是花啊?你过来一个人,镜子里出现的是不是人哪?你看,当我们一睁眼的时候,我们就像镜子一样,你看,看到啥就是啥,但是还没有想,就正是这个状态,像一个镜子在照耀着外面。 紧接着一起分别,「哦,这是我家里,这是在道场」,起分别了。或者这个家里都有什么,或者又想起来了,「我还有什么什么事没有办」,或者又想起来了,「今天我还要办什么什么事。」对不对?这些分别就出来了,你看,这是第二个层次,这个分别就出来了。虽然说这个分别刚出来的时候,大家想一想,这个分别刚出来的时候有苦吗?比如说「这是家里,这是道场」,「哎呦,我还有点什么事。」是不是也没有苦啊?这时在分别,也没有苦。假如说想到了还有什么事,这个事情比如说是很难,让自己很牵肠挂肚,让自己心里很难过,甚至很费力。大家想一想,当一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,是不是心里这种难过、不舒服就出来了?他为啥出来了这些呢?我告诉大家,就是因为你在分别的时候,也就是把这些个都看清了,非常清楚了,有了分别,而且自己还有很多事情,你都能分别得很清楚,在这个时候又增加了情执,就说是增加了情执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比如说有的老居士,甚至有的老人,他说「我就想盼一个孙子」,你看,就想盼一个孙子,就是盼不来,儿子和儿媳妇就是不给他生。或者说,他还没有到时候,吃了很多药了,最后也没有要到一个孙子。比如他想到这个事情了,心里很难过。大家想一想,他刚一睁眼的时候,是不是没有这些难过呀?然后再一分析,刚一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,开始那一念还没有难过呢,紧接着情执一起来,马上就难过来了,对不对?当然说,我这是举一个老人想要孙子这个例子,当然说还有其他的事情啊,比如说跟谁吵架,这些烦心的事情都来了,或者说有其他的大事啊,或者说家里有人有病了,你看,你这个愁,就是内心里发愁的样子呀,就都来了。 大家记住这三个过程,一个是刚一睁眼的时候,一个是有了分别的时候、分别得很清楚的时候,一个是产生了情执的时候。大家想一想,在这三个时候,也就是在这三个阶段,我们应该生活到哪里呢?我告诉大家,如果我们要能保持在第一个、在第一念里,就是保持在第一个刚一睁眼的这种状态,我们逐渐逐渐其实就向佛菩萨那个境界发展了。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做不到啊。做不到,但是我们分析问题,有了分别能做到吧,这还是可以的。比如我看到前边这是花、那是灯,还有前边大家这些居士,还有出家的师父。大家想一想,我是不是可以这样分别呀?但是我这里不产生情执。也就是说,没有内心里的贪心、牵挂、烦恼,都没有,还没有起这些。光是分析的时候,也就是光是分别的时候,这里就没有苦啊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没有苦?就是一产生情执的时候苦才来了。这个情执是啥呀?就是我们的执著。比如说,我自己的家人,比如说我的父母、我的孩子,或我的丈夫、我的妻子,他有病了,你看,我很愁,内心里很苦,这是不是产生了这种情执啊? 所以说我们学习佛法了,佛在《法华经》上讲,一切事物都是「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。」都是因、缘、果,谁也逃不掉这个因果。即使成佛的佛菩萨他也逃不掉,是不是这个道理?佛菩萨也很难改变这个因果,定业不可转哪。既然佛菩萨都改变不了的事情,我们一个凡夫又哪能改变这些呢?所以我们生活在这种情执、这种执著里就麻烦了,我们的苦天天就来了。 所以说,我们修学,要想真正地修学,第一步要破除啥呢?破除执著,说白了就是破除牵挂。我内心里可以想,但是我不牵挂他。所谓不牵挂,这里没有得失。比如说有一辆车,我可以开车,但是我对这个车没有产生患得患失的这种情执。这一支笔,我也可以用用写字,但是我对它没有情执。同样对我们周围的一切人、事、物都没有这种情执,也就是没有这种贪心和欲望,我们这个苦是不是就没了?所以说,我们大家要懂得呀。 刚才我说的这三个境界,我们要生活在哪个境界里?就是我们凡夫能做到的,生活在哪个境界里? 「众居士:」第二个。 「佟老师:」第二个,就是分别,但是不执著。是不是?就是这东西我可以看、我可以想、我也可以听,但是我没有任何的执著、没有任何的贪心,我任何的苦也就没有了。如果要生活在就像第二种,第二种境界这种生活里,这叫啥呢?这叫看得破、放得下呀。你放下了这一切,把这一切你都能放下了,放下了是啥呀?自在。是不是?咱们看这个佛像上,看两边那佛像上都写着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,看破了,放下了,你才自在呀。就是这个道理。 所以说,我们对一切事物可以想,但是不执著,这就叫内心里的放下。包括我们的生命,我们可以活着,但是这个生命什么时候到来,也就是死亡什么时候到来,我们什么时候了。我也不害怕。是不是? 生命还没有达到死亡的时候,死亡这一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,我照样正常地活着,可是内心里对这个死亡和不死亡却能放得下了。我可以分析、可以想,但是就是不执著,这是我们内心里的第一步。这个叫啥呢?就是刘老菩萨所说的「换心」哪。就是把我们的心换成这个心哪,换成这样的心哪。换成这样的心,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多杂念哪,你看,想东想西还是在想。那怎么办呢?把所有的想都聚到一句「阿弥陀佛」佛号上,然后我们念这一句佛号,然后用这一句佛号代替所有的妄念,我们逐渐逐渐这个道业、这个净土是不是就向成功发展了? 其实我们这个烦恼产生是多余的。《法华经》上既然讲了,「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。」我们又不能改变它。可是我们的内心里偏要有个贪心,想去牵挂、改变它。所以结果改变不了,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。所以这里所谓的「小人冤枉做小人」,就是因为自己的贪瞋痴这些烦恼改变不了这些因果,你还偏用心机去改变,偏用贪瞋痴,就使自己冤枉做了小人。如果你随遇而安呢?把这些情执放下呢?什么都看得很清楚,也都想得很清楚,但是就不产生情执,你这就做君子了,所谓「君子乐得做君子」。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三个境界,如果我们生活在我想东想西、可以想的这个阶段,还没有苦,一产生情执就有苦。一定要把我们内心里一个有情执的心,变为没有情执,但是还在想,先变为这样。先变为这样这叫啥呢?这就叫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,这就叫「换心」,把这心换过来。然后我们念一句佛,把所有的杂念都用这一句佛号代替,真诚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谓「念不一不生极乐」,我们再把这个心变成一心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就容易往生了。所以这里修学,我们在修学的时候,这里就有一个重点了。 大家看看,大家仔细听,我们遇到每一件事的时候,是不是先要遇到这件事,开始遇到这件事的时候,还没有知道它大概是什么事呢,可能这心里很平静。紧接着通过一分析,知道这件事是什么事了。分析完了之后,在这里又产生贪瞋痴又掺和进来了,它又起作用。所以,我们大家修学要记住,在遇到一切事情的时候,要把它分析好了,后边的情执不让它进来了。只是根据这种情况,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,这种情执你不让它进来,你的苦就没了。 这样就需要我们怎么做呢?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每一件事的时候,我们都要去分析、去思维法,每一件事的时候都用这些去对照,争取每一件事我都让它可以想,但是没有情,然后再念佛。有想,但这里不掺杂情,能把情给伏住,你再念佛也得力了。为啥呢?你放下了,然后再念佛就得力了,再会念佛的方法。 (略).... 全文:https://amtb4679.blogspot.com/2021/02... 节录自云南楚雄重要开示与问答 (上) 佟爱国老师主讲 • 云南楚雄重要开示与问答 (上) 佟爱国老师